2015年12月16日 星期三

關節置換手術新知

關節置換手術新知


壹、年輕患者最適合的選擇:新型陶瓷對陶瓷髖關節
根據最新的研究結果,對三十歲以下經歷過髖年輕病患而言,陶瓷對陶瓷(ceramic-on-ceramic)植入物組合優於陶瓷對聚乙烯(ceramic-on-polyethylene)植入物。事實上,和接受陶瓷對陶瓷植入物組合的患者相比,接受陶瓷對聚乙烯植入物的患者在往後30年追蹤中有大約六倍的機率會經歷一連串翻修手術(revision),法國Henri Mondor醫院醫學博士Philippe Hernigou如是報告。這個研究在第十六屆歐盟國際骨傷協會的自由論文會議上獲得黃金獎。
這項研究包含19781985年間六十個經歷過雙邊髖關節置換手術的骨壞死(osteonecrosis)病患,兩邊髖關節手術進行時間相距在三年內,一邊髖關節接受陶瓷對陶瓷組合植入物而對側髖關節接受陶瓷對聚乙烯植入。所有植入物由Ceraver Osteale製造。兩側的股骨植入物也都相同,是由拋光後被二氧化鈦包覆的鈦合金製成,兩側的股骨頭直徑為32 mm。「唯一的差別在髖臼杯,一邊是氧化鋁陶瓷纖維而另一邊是聚乙烯,兩邊皆用骨水泥」,Hernigou博士解釋。在往後三十年追訪中,25%15/60)的陶瓷對陶瓷植入物患者必須經過翻修(表一),包括做過三次翻修的案例。在陶瓷對聚乙烯髖關節中,有42%25/60)病患必須經歷翻修,21個是由於骨質溶解,4個是因為重複發生的脫臼。「更重要的是,在這25個翻修的案例中,18個髖關節需三次的翻修,4個是4次的翻修」,Hernigou博士說道。「這表示在聚乙烯關節的那一側,總翻修次數為47次」。「陶瓷對陶瓷植入物不會危害修復過程」,他說道。在陶瓷對陶瓷側的發生15次初次翻修中,三次需異體骨(allografts)移植。在聚乙烯那側的47次翻修中,35次需異體骨移植。骨質溶解(osteolytic)在兩側的情況當然是不同的,Hernigou博士說道。在最後的追訪中,陶瓷對陶瓷髖關節那側在髖臼(acetabulum)及股骨X光中發現的骨質溶解病變跡證少於聚乙烯那側(5% vs 100%; < .001)。骨質溶解的範圍在聚乙烯那側總是比較大,而陶瓷對陶瓷那側僅會在電腦斷層攝影中發現此現象。沒有經歷過修復的患者,聚乙烯那側一年內後脫臼的累積風險為2%30年為13%。比較之下,陶瓷臼杯沒有後期脫臼風險,Hernigou博士說道。第一次脫臼的累積風險在一年內為2%30年也是2%「這些差異或許是由於內囊(capsules)的不同」,他解釋道。「在聚乙烯群組中,內囊較薄,在陶瓷組中,內囊卻是厚的,這可能是預防脫臼的原因」,他說道。 並且,「聚乙烯關節的病患在我們長期觀察下,肌肉層有脂肪退化(fatty muscular degeneration)的現象」,Hernigou博士報告道。聚乙烯臼杯的患者在翻修時,髂骨翼(iliac wing)及肌肉中的間質幹細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有減少的情況。「這可能是由於聚乙烯碎片造成的結果」,他解釋道。比較之下,在往後30年的追訪中,觀察到陶瓷髖關節中沒有股骨重塑(remodeling)的情況,Hernigou博士指出,這和聚乙烯側幹細胞的減少可能有關連。
「陶瓷仍然是非常好的材料,而聚乙烯在當時則是劣質材料」,會議主持人澳洲骨科醫生Karl Knahr說道。但是經過這些年,聚乙烯有經過改善,「我想我們在未來可見到更多聚乙烯的改良成果」。
表一 三十年隨訪髖關節存活率統計
Revisions翻修
陶瓷對陶瓷
陶瓷對聚乙烯
75%
58%
<2
95%
70%

貳、髖關節置換術比起膝關節及踝關節置換手術有更好的效果
根據在布拉格第16屆歐盟骨科及創傷學協會最新發表的研究,經歷過髖關節置換術的病人比起經過膝關節及踝關節置換手術的病人擁有更好的生活品質。
「一般的想法是比起膝關節或踝關節置換手術,髖關節置換手術擁有更好的結果,但一直沒有這方面做功能分析的比較研究,包括生活品質及運動能力測試」,法國里昂-薩德中央醫院醫學博士 Frédéric Dalat說。
Frédéric Dalat與他的同事分析從2006年到2011年間連續60個踝關節置換手術案例,這一系列手術和同時期相同平均年齡及追蹤時間的132個髖關節置換及60個膝關節置換手術案例比較。
他們利用三份非特定性的調查表:36項短期研究結果(SF-36),West OntatioMcMaster universities骨關節炎指數(WOMAC),Bonnin體育問卷來評估所有病患。對於特定關節,他們使用美國骨科足踝協會指數(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score),足踝能力測量指數(Foot and Ankle Ability Measure),國際膝關節協會指數(International Knee Society score)及Harris hip指數評分。「應答率(Response rate)非常好,大多數患者表示滿意或者非常滿意」,Dalat博士回報。所有SF-36調查分數最高落在髖部組,運動能力則在髖部及踝部組有較高的分數,「踝部組的病患參予了超過三項不同的運動」,他加註道。以女人來說, SF-36在三組的分數相同,而男人SF-36 髖部組的分數比膝關節組及踝關節組來得高。女人在踝關節置換後參予較多項運動,男人則在髖關節置換後做較多運動。年齡同樣影響了男人與女人對運動的參與度,BMI值只影響了男人非特定性(non-specific)調查的結果。

「評估特定分數顯示功能性結果良好或優異佔踝患者的60%,膝患者的49%,和髖部患者的78%(表二)」,Dalat博士答道。運動能力在三組的結果相當,「自我管理的問卷調查應答率很好Dalat博士說。
「這項研究的弱點包括短期隨訪,回顧性(retrospective)的特徵,和膝關節組的年齡及BMI較高。另外,滿意度是主觀的,取決於手術品質和患者的期望和知識」,他指出,「一個很好的功能結果並不一定等於患者有高的滿意度」。
法國埃克斯-馬賽大學(Aix-Marseille University)運動科學研究所(Institute of Movement Sciences)醫學博士Elke Viehweger這項研究 「非常有意義」且「醫院的品質管理(Quality management)是一個相當新的方法,在本次會議大多數的發言者為較年輕的外科醫生,他們對提高品質非常的有興趣」。
「在此之前,只要外科醫生滿意治療的結果,而病人不得不同意就足夠了。現在,我們越來越重視患者主觀的情況,以及我們是否能夠提高保健的品質和治療的成果」,他向Medscape醫學新聞說道。
「回歸運動(Return to sport)是患者治療後僅次於疼痛和功能回復的第三個最重要的心願」,Dalat博士說,「雖然運動對心血管系統,生理和心理有好處,但可能不利於關節的保養」。
SF-36得分最高的是髖部組,Dalat博士和他的同事們報告。膝關節及踝關節組在生活質量的得分相等,但手術後膝關節患者從事最少的體育活動。
所有特定性(specific)的分數和SF-36的測試都有相關性,但均不如非特定性分數。「下肢關節置換術後,在功能性測試,生活品質和體育活動這幾個部份,我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以改善特定性分數」,他強調。
表二 關節置換術後之成果
Outcome
踝關節置換
膝關節置換
髖關節置換
Response rate(應答率) %
95
87
83
Satisfaction(滿意度) %
76
85
90
SF-36 score
59
56
65
Sports capacity(運動能力) (Bonnin) %
87
74
87
Activities per patient, n(每名患者的活動數)
3.3
1.9
2.5


參考資料

16th European Federation of National Associations of Orthopaedics and Traumatology (EFORT) Congress. Presented May 28, 2015.

類風濕性關節炎大關節置換手術的回顧

類風濕性關節炎大關節置換手術的回顧
台大醫院骨科   晉醫師

骨科手術在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患者上的利用度一直是很高的,長期的追蹤30%~50%的患者曾經歷骨科手術,24%有過大關節的置換手術。經由瑞典住院病人登錄資料所得到的近期報告,在所有與類風濕性關節炎有關的下肢手術,19871996年間有24%明顯下降,19972001年間下降8%。芬蘭的報告數據中也見到與瑞典住院病人掛號中心相似結果,THATKA手術機率下降的趨勢。在明尼蘇達州也有相似的類風濕患者關節手術機率下降的報告,有273%1980年至1994年被診斷出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在10年內有經歷過關節手術,相較之下19952007年後世代統計追蹤的診斷報告為19.5% 1991~2005年間來自十個州,三個不同來源的研究分析數據顯示類風濕關節炎置換手術的機率有些微改變,在同一時間週期中,. 退化性關節炎(Osteoarthritis)關節置換手術機率從124.5/100000 增加為247.5/100000人,幾乎為兩倍。顯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THATKA手術的數量趨於平穩。此外,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TKA手術的比例在1991年為21%,現在為2.14-3.4%。雖然在最近的加拿大關節置換手術報告中大概13%置換手術的接受者被診斷出類風濕性關節炎,這項報告數據來自於外科醫生在手術中的紀錄,當類風濕性關節炎及退化性關節炎的巨觀病理發現可能類似時(在某些病例中)。有趣的是,經歷過置換手術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患年齡有意義的上升,從63.4上升至64.5歲。. 在青年發炎性關節炎患者中的比例甚至更高,從30.9上升至36.7歲。在非發炎性關節炎患者中的比例則從71.5下降至69歲。在退化性關節炎患者中,關節置換手術的比例在60歲以下的病患中有明顯增加。此外,嬰兒潮時代的老年人在超過80歲時仍會持續參與運動,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也有相同情況,運動傷害會導致置換關節的需求增加。總結而言,TKATHA手術的比例在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是降低的,但碰巧的,在退化性關節炎患者中,TKATHA手術是明顯的上升的。重要的是,關節置換手術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年齡是上升的,和退化性關節炎患者是相反的。
雖然大多數接受TKATHA手術為退化性關節炎患者,但對關節已完全破壞情況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患而言,TKATHA手術依然是重要的醫療選擇。從以往情況來看,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患在經過TKATHA手術後可以大量減緩疼痛,但對功能與健康有關的生活品質的改善較少。由於不管是治療上以及疾病的自然史,類風濕性關節炎已慢慢成為一個較輕的疾病,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接受TKATHA手術的差異性也可能跟著改變。從同時期的世代調查統計結果來看,高度使用疾病修飾藥物(DMARD5) 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患接受TKA後的疼痛與功能改善和退化性關節炎患者的結果差不多。當混淆變數例如年齡與性別調整後,類風濕性關節炎不再是術後結果不佳的獨立的風險因子。只包含2007年後手術病患的研究可以解釋此類風濕性關節炎術後結果改善的現象。此改善可能源自於手術技巧與植入物設計的改良以及同時期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情況的改善。在20072009進行下肢手術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研究,也有類似的功能與疼痛改善的情形,但最近使用從1993開始的世代研究發現和退化性關節炎患者相比,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在TKA手術後的功能較不佳。令人驚訝的是,從同一世代的關節置換登錄所抽取的THA手術樣本中,類風濕性關節炎仍然是造成功能不佳顯著的風險因子。功能不佳被定義為West OntatioMcMaster universities骨關節炎指數(WOMAC小於等於(602007年之後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施行THA手術後的結果傾向於不佳。其他各項影響因子,如基本功能,同側或不同側的關節疾患也可能造成結果差異,但這些因子在同一世代的TKA手術病患也很相似。年齡,身體質量指數,基礎WOMAC功能,及DMARDs的使用在歷經TKATHA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間差異度不高。許多在退化性關節炎患者影響術後功能不佳的因素,例如合併症狀的增加,不佳的基本功能及女性性別等在分析中都有經過調整,這些因子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不管是TKATHA都不是風險因子。
退化性關節炎與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其他造成關節置換結果不同的因素也一一浮現,對減輕疼痛期望較高的退化性關節炎患者在術後一年也有較佳的結果,大部分的退化性關節炎病患在人工TKA後對疼痛的減輕及功能改善方面都有更顯著的進步。盡管年齡,性別,先前的手術及術前功能等已知影響因素都已配對,然而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改善的期望較低。額外的分析顯示這差異是因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未使用DMARDs造成。使用在生物DMARDs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患和退化性關節炎患者有相同的期望。而使用人工合成DMARDs及無治療的患者期望則顯著的低落。在個人的經濟負擔上,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顯著重於退化性關節炎患者。在關節置換手術相關的情況也有相同的發現。雖然TKATHA成本效益高的做法,但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花費在這兩項手術上高於退化性關節炎患者。醫院花費在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THA較高,49821(美元) vs 47110 (p = 0.001)。醫院花費在TKA上也是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高於退化性關節炎患者,16678 vs 16188美元 (p = 0.001)。花費上的差異在澳洲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身上也可以發現,雖然有手術帳面上的花費比沒手術還低,但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花費幾乎是退化性關節炎患者的兩倍。毫不驚訝的是,關節炎置換術後健康照護有關的花費在全身性多關節疾病患者身上並沒有減少
結論與展望 Conclusion & Future Perspective
TKATHA置換對於經過適當挑選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而言是重要的選擇,都可預見顯著的疼痛減緩與功能感善。但是副作用,花費及術後的成果,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和退化性關節炎患者仍有持續的差異在。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在THA置換手術後比退化性關節炎患者有較不佳的結果。 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關節置換術後有較佳的結果可能歸因於較好的疾病控制。我們可以推測在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增加有效治療可以減少類風濕性關節炎與退化性關節炎間的差異。手術期間的藥物控制依然是很大的挑戰,因為術後感染風險增加的花費會被疾病再發抵銷。
節錄
流行病學Epidemiology
  • 高度使用疾病修飾藥物治療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有較好整體功能。
  • 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持續高頻率使用關節置換手術。
  • 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做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的年齡增高, 而退化性關節炎患者年齡則降低。
合併與副作用Comorbidities & adverse events
  • 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動脈硬化心血管疾病較為常見,但在關節置換術後則沒有較高的心臟疾病發生率。
  • TKA後,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人工關節感染率增加。
  • 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THA置換術後發生脫臼的機率增加。
  • 並非一般的手術經驗,必須是針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手術經驗才可以用來提高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關節置換術後結果。
  • 手術實施用的藥物可能會造成感染的風險。
成果Outcomes
  • 經過2年的觀察,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和退化性關節炎患者相比之下,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在人工TKA後大多會有較差的功能及疼痛控制
  • 對人工TKA後不佳的功能而言,類風濕性關節炎是獨立的預測因子。
  • 經過人工TKA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有較差的基礎功能與疼痛程度,但術後兩年的結果與退化性關節炎患者一樣好。
參考文獻
  1. Mertelsmann-Voss C, Lyman S, Pan TJ, Goodman SM, Figgie MP, Mandl LA. US trends in rates of arthroplasty for inflammatory arthritis including rheumatoid arthritis, juvenile idiopathic arthritis, and spondyloarthritis. Arthritis Rheumatol. 66(6), 1432–1439 (2014).
  2. Stundner O, Chiu YL, Sun XF et al. Perioperative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versus osteoarthritis for total hip arthroplasty: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Clin. Exp. Rheumatol. 31(6), 889–895 (2013).
  3. Stundner O, Danninger T, Chiu YL et al. Rheumatoid arthritis vs osteoarthritis in patients receiving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perioperative outcomes. J. Arthroplasty 29(2), 308–313 (2014).
  4. Kim SC, Schneeweiss S, Liu JF, Solomon DH. Risk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in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Arthritis Care Res. (Hoboken) 65(10), 1600–1607 (2013).
  5. Johnson BK, Goodman SM, Alexiades MM, Figgie MP, Demmer RT, Mandl LA. Patterns and associated risk of perioperative use of anti-tumor necrosis factor in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undergoing total knee replacement. J. Rheumatol. 40(5), 617–623 (2013).
  6. Ravi B, Croxford RF, Hollands S et al. Increased risk of complications following total joint arthroplasty in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Arthritis Rheumatol. 66(2), 254–263 (2014).
  7. Singh JA, Lewallen DG. Better functional and similar pain outcomes in osteoarthritis compared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after primary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a cohort study. Arthritis Care Res. (Hoboken) 65(12), 1936–1941 (2013).
  8. Singh JA, Lewallen DG. Patients with osteoarthritis and avascular necrosis have better functional outcomes and those with avascular necrosis worse pain outcomes compared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after primary hip arthroplasty: a cohort study. BMC Med. 24(11), 210 (2013).
  9. Hawker GA, Badley EM, Borkhoff CM et al. Which patients are most likely to benefit from total joint arthroplasty? Arthritis Rheum. 65(5), 1243–1252 (2013).
  10. Goodman SM, Johnson B, Huang W, Figgie MP, Alexiades M, Mandl LA. Rheumatoid arthritis patients have similar excellent outcomes after total knee repalcement compared with osteoarthritis patients. Ann. Rheum. Dis. 72(Suppl. 3), 586 (2013).
  11. Goodman SM, Ramsden-Stein DN, Huang WT et al.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are more likely to have pain and poor function after total hip replacements than patients with osteoarthritis. J. Rheumatol. 41(9), 1774–1780 (2014).
  12. Singh JA, Lewallen DG. Ipsilateral lower extremity joint involvement increases the risk of poor pain and function outcomes after hip or knee arthroplasty. BMC Med. 5(11), 144 (2013).
  13. Goodman SM, Mandl LA, Figgie M, Johnson BK, Alexiades M, Ghomrawi H. The use of biologic DMARDs identifies rheumatoid arthritis patients with more optimistic expectations of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HSS J. 10(2), 117–123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