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日 星期三

補充鈣與維生素D預防骨折與再度骨折

     根據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調查,台灣50歲以上帶有骨質疏鬆症危險因子的高危險族群,骨質減少者(Osteopenia)45%,骨質疏鬆者(Osteoporosis)31%

    無論是骨質減少或骨質疏鬆病患,都要預防跌倒與骨折發生,常見骨折發生部位為髖骨、脊椎與手腕。台灣髖骨骨折發生率位居亞洲第一,根據2009年國健局資料,台灣男性每年發生髖骨骨折發生率為10萬分之367、女性是10萬分之554。脊椎骨折盛行率男性為12.5%,女性為20%,都與歐美白人相近,屬於高流行率地區。因此,建議50歲以上中老年人接受骨密度儀 (DXA) 檢測來評估骨折風險,若發現為高骨折風險,則須接受藥物治療。

    目前在台灣核准上市的骨鬆藥物依作用機轉,主要分成抗破骨(Anti-resorptive agent)、促造骨(Anabolic agent),以及混合型(Mixed agent)三類,抗破骨類藥物包括鈣片、雙磷酸鹽類、抑鈣素、雌激素等,其機轉為抑制破骨細胞(Osteoclast)破壞骨質;促造骨類藥物如副甲狀腺素,其機轉為促進造骨細胞(Osteoblast)生成骨質;混合型類藥物如鍶鹽,其兼具抑制破骨細胞和促進造骨細胞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抗破骨、促造骨或混合型類藥物,只針對參與骨骼重塑的細胞做調控,若要增加骨質密度與降低骨折的發生,仍需補充造骨的原料,亦即提供鈣與維生素D。鈣為骨骼當中最常見礦物質,身體99%鈣儲存其中,而維生素D可以幫助鈣吸收,並強化骨骼與肌肉系統發展。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之骨質疏鬆症臨床指引指出,預防骨質疏鬆症首要步驟為每日攝取適當鈣質與維生素D,鈣質每日建議攝取量男性為1000毫克,停經後女性為1500毫克,維生素D每日建議攝取量為800國際單位。若是服用骨鬆藥物病患,每日仍至少攝取鈣質1000毫克與維生素D 800國際單位,防止低血鈣,並促進骨質生成。臨床試驗均證實,骨鬆藥物搭配鈣片與維生素D使用,可以增加3-10%骨密度,降低30-70%髖骨或脊椎骨骨折發生,達到治療骨質疏鬆症最佳效果。維生素D最理想來源是日曬與運動,根據國內2011年調查報告,國人87%曬不夠 92%維生素D攝取不足,所以適量的補充是必要的,尤其是老年骨鬆患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