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醫療界「四大皆空」,「五大皆空」甚至「六大皆空」喊的震天價響,但言者諄諄聽者渺渺,根本沒有人在乎。其實民眾對醫界一直存有戒心,認為醫師已是高社會階層,整天還喊不滿意。我想整個制度的改革不是那麼容易,非能一蹴而成,我們只能選擇先解決一些重要且緊急的問題。個人以前曾在某醫院遇到一個嚴重開放性骨折病例,緊急手術後傷口仍持續流血水,一天得換幾次床單,病房床單換完就沒了,家屬問我怎麼辦,我請他自己準備,但第二天他告訴我說病房不准他使用外面的床單,我只好就請他轉院,因為我也說不過那些人的。在這社會有時候,礙於一些奇怪的規定,甚或個人喜惡,會讓一些已很不幸的人陷於更不幸,也讓一些本身就有缺陷的制度變的更糟糕,直到發生嚴重問題,例如邱小妹事件。
去年中,國內某家大型醫院曾經被媒體爆料「雇用無照護士進開刀房動手術」,也有牙醫診所被爆料「請廠商為病患進行手術」,標題聳動駭人聽聞,甚至被說成醫院不可告人的秘密,一時之間所有醫療機構被圍剿,主管機關更信誓旦旦要嚴懲。但是,問題真的是如此如此?真的是草菅人命嗎?其實這開刀房內的外科助手是眾人皆知的事實,由來已久,並不會因主管機關的三令五申就消聲匿跡。其實「無照護士」和「外科助手」是兩碼子事,但是媒體一向是語不驚人話不休,為求驚聳不惜扭曲事實加油添醋,事實上這些外科助手並不是做護理工作,他們是在手術前中後幫外科醫師做一些體力的工作,比如手術前幫忙搬動病人,刷洗手術部位或拉抬手術部位以利外科醫師做消毒工作,手術中在醫師指示下幫忙拉鉤或拉線等雜事,手術後再幫忙搬動病人,貼膠布或擦拭的工作,這些工作並不需特殊專業知識,但一旦程序熟悉以後,對開刀房工作有很大的幫忙,甚至因與手術醫師長期的互動,培養了相當的默契,他們的貢獻甚至比還在學習中的住院醫師還高。其實這些例行的工作任何一般的人只要簡單學一下可以勝任。同樣的,過去以來在很多醫院一直都會有廠商業務人員進入開刀房幫忙手術,因為這些廠商人員在公司裏都會針對公司產品受過特別教育,然後到各家醫院幫忙手術,他們可能是對該產品最有經驗的人,因為他們看過的刀可能比任何單一醫師都還多,遇過種種困難情況,也經歷過種種併發症,所以也知道如何解決這些難題或避免併發症發生,他們對主刀醫師也能提供最大的協助,不像在醫學中心即使上刀者都是有醫師執照的住院醫師,但他們可能從來沒有上過這種刀或經驗很少,他們對主刀醫師提供的協助大不如廠商人員。而且廠商人員因希望產品暢銷,會絕盡一切能力讓刀開好,工作態度非常積極,不像住院醫師有時還會有搶開刀或鬧情緒的情況,去年在美國舊金山舉行之美國骨科醫學年會,有一篇研究論文發現有住院醫師參予之手術,手術時間與出血量都較沒住院醫師參予之手術高(外科醫師的訓練過程需要以病患的生命或健康為代價嗎?這也是一個很嚴肅的倫理問題,但很少被探討)。其實如果我是要接受手術的病人,我一定希望經驗豐富的廠商人員能上刀協助,最有經驗的主刀醫師加上最有經驗的廠商人員,這是開好刀最好的條件,這也是為什麼牙醫診所會請廠商協助手術。當然,即使有經驗豐富的廠商人員,主治醫師也必需在場主刀完成所有的手術步驟,主治醫師也需負百分之一百的責任。其實外科助手(或廠商)提供的協助是有益手術的進行,並不需要一味的用「無照護士」或「廠商開刀」等聳動標題來扭曲禁止,或是設定種種困難門檻來阻止它存在。這如同把護理之家的設立標準定的很高又查的很嚴,結果是護理之家收費變的非常高沒有人住的起。
目前國內面臨外科醫師逃亡潮,護理人力也短缺,很多醫院陸續關病房或減少外科手術,仍在進行手術的醫院負擔當然會加重,但開刀房人力問題也成了各大醫院的隱憂,外科主治醫師首當其衝,馬上面臨人手不夠,手術進行困難,手術成果不佳與併發症發生的威脅。很多病患術前都會一直卻要求主治醫師親自執刀,但如果向他們解釋需廠商人員上刀幫忙的理由,我相信病人都會欣然同意的,到底開刀是需求團隊合作,再厲害的主治醫師一個人也變不出好把戲。
由於醫療法第57條規定,醫療機構不得聘僱或容留未具醫事人員資格者執行應由特定醫事人員執行之業務。第58條醫療機構不得置臨床助理執行醫療業務,雖然醫療法並沒有詳細定義醫療業務的內容,但這些外科助手的存在就有可能衍生違反醫療法的疑慮。雖然如此,網頁上徵求外科助手之廣告如過江之鯽,可見這種需求雖然有很多潛在的顧忌,但確有不得不存在的現實。有人嘗試要採用美國醫師助理的方法來解套,美國醫師助理的定義為由聯邦政府認證具有執照的健康照護專業人員,並在臨床醫師的指導監督下從事醫療行為,但由於我國醫療資源大不如美國,我們應自己來建立一套合於我國國情的制度,當然這會牽涉到資格認定,工作內容,訓練方式與責任歸屬等問題,也一定會有相當抗爭來自各種相關利益團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